主办方: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时 间:2025-07-04 16:43:16
地 点:北京
內蒙古自治區的邊境城市二連浩特,有幾張廣為人知的“標簽”。
一是守衛。作為我國最北國門,昔日的大漠驛站如今已成為中歐班列“中通道”的重要節點。
二是寂寥。常年的風沙呼嘯而過,夏日酷暑,冬日嚴寒,生存環境惡劣。全市戶籍人口僅3.5萬人,常住人口不足7萬人。
第三,則是魔力。一個環境如此艱苦,醫療、教育資源嚴重匱乏的小城,卻成為許多人的魂牽夢縈。無論是離開的、留下的,沒有人不深切地愛著它。
漸入二連浩特的沿途戈壁
裸露的沙土地、被風卷起漫天飛舞的黃沙、零下40℃的天氣仿佛哈一口氣都能迅速結冰……這些明明絲毫算不上“可愛”。可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團有限公司集寧車輛段二連運用車間(以下簡稱“二連運用車間”)的年輕人,卻與燈紅酒綠的笙歌背向而馳,選擇將根深深地向下延伸,直至緊緊融入這片沙土地。
“摘星之旅”
在二連浩特(以下簡稱“二連”)有一句笑談,“二連每年起風兩次,一次風吹半年”。這裏常年風沙肆虐,冬夏兩季溫差近80℃。
2002年,剛從呼鐵司機學校畢業的李剛,被二連的現實環境給了個下馬威——10人一間宿舍,睡的是上下鋪,連個像樣的可放置行李的儲物櫃都沒有。老式二層小樓的單層玻璃根本抵不住風沙。窗外不分日夜的風聲呼嘯而過,留下屋內順牆滑下的沙子示威。
二連沙塵暴
這些還不是最痛苦的,最難挨的時刻是在夜班作業時。二連的冬日長達七個月,零下40℃的天氣裏,李剛身著皮帽、皮褲,圍著脖套,卻依然凍得發抖。列車停站時,他要第一時間前往戶外檢車,彎腰、俯身、鑽車底、探摸,待一整輛列車一套完整的流程下來,皮襖內脖頸上套著的脖套早已被汗浸濕。但這恰恰是危險的事。列檢完成返回休息室的路程2公裏不止,這段徒步的距離,足以蒸發掉所有熱氣。裸露的皮膚凍得失去知覺,身上裹著濕漉漉的汗衣,脖子上微濕的毛巾早已在冷空氣中結冰變硬。
每晚如此,每列亦如此。
那年的春節,李剛是在忙碌中度過的。白天車多,一趟接著一趟,李剛未及歇息,待到返回休息室時已是下午兩點。當年單位還沒有食堂,他也沒時間做飯,是泡麵解救了這個饑腸轆轆還無比想家的遊子。“但來都來了,也沒想過抱怨。”李剛日複一日地努力著、適應著。
2004年,父親去世。弟弟正就讀中專,母親是家庭婦女。養家的重擔落在了李剛尚且稚嫩的肩膀上。每月800元的工資,雷打不動地,總有400元寄回到家裏。在現實的重擊下,沒有悲痛與消沉的時間,李剛隻得比以往更加努力、嚴謹。因為“犯了錯、漏檢了,是要扣錢的”。
人到了一定年紀,自己便是屋簷,無處躲雨。
2008年,李剛被提升為準軌丙班工長。2010年,他獲得“全路優秀共青團員”“全路新長征突擊手”稱號。紮實的業務能力、嚴謹的工作作風讓李剛脫穎而出,被集寧車輛段抽中參加鐵路局職業技能比武。
訓練時,每日李剛第一個到達訓練場,最晚一個關燈離開。那段日子,他走過夏日夜晚無人的街道、經曆過能見度不足20米的沙塵暴、抵禦過零下40攝氏度的風雪、目睹過跳出地平線時震撼的日出。
比武前,所有參賽選手封閉集訓7天。沒日沒夜地背題、演練,連續三個夜晚,李剛都睜著眼度過。“一閉上眼,冷不丁就冒出來一道題。腦中迅速尋得正確答案,但開始了便不可收拾,一道又一道、一題又一題,直至天明。”第四天,李剛把習題全都撕碎了。他知道,現階段最大的難關,是自己的心。他強迫自己站在大廳的正衣鏡前,不顧旁人投注的目光,一遍遍大聲地練膽。他要求自己堅定、鏗鏘,不可眼神閃爍,不可停頓卡殼。這一刻,無關競爭,無關名次。這一刻,是這個年輕人對內心怯懦與畏縮的宣戰。
光陰總是不忍虧待勤奮又執著的人。2011年,李剛在全局職工技能比賽中獲得貨車檢車員第一名的好成績。第二年,又在春季全局技術比武中摘得第二名,直接晉升為檢車員高級技師。
生活並非總是被光亮圍繞,但“白日不到處”並不總唱絕望的詩。人一旦有了想要抵達的遠方,便不會被躊躇與顧慮困囿。
伸手摘星,即便一無所獲,也不致滿手汙泥。
“黃金一代”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製,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曆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作為中歐班列通道唯一的出入境口岸,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二連浩特更大的曆史意義。
同年11月,“集寧車輛段青年人才培養基地”在二連運用車間掛牌,規定每年入路的新職工前往二連開啟職業生涯的“第一課”,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誌、錘煉技能,完成角色轉變。
觀摩培訓基地站場沙盤
蘇峰和李俊生便是來到這裏的第一屆青工。
在來到二連以前,他們對“落後”是沒有概念的。“醫療、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在他們的耳中,仿若“這裏的風很大”一樣,僅僅是句陳述句。
對這句話的感同身受,是一次次震驚積累的清醒。
李俊生的同事因為腹痛進了醫院,經過一係列拍片、會診後,醫生向其下了診斷:“你應該是闌尾炎,需要做手術。”如此“語焉不詳”的態度引發患者強烈的危機感,連續吊水三天,症狀仍無絲毫好轉。在手術的前一刻,患者終是“臨陣脫逃”了,忍痛驅車近三個小時抵達呼和浩特就醫。在呼和浩特,醫生診斷——“尿結石”。
單位一年一度的體檢,一位近50歲的老員工在係列檢查後,被醫生請進辦公室談話。“他對著我的CT片子,左轉右轉看了許久,麵色凝重地對我說:‘大哥,跟您說件事,您別激動。您好像沒有長膽。’”
因智齒發炎導致牙痛,前往醫院就醫時谘詢可否拔除。醫生一本正經地說:“像這樣的手術,咱們這裏不具備條件,你去大城市吧。”
林林總總,哭笑不得。這些與大城市嚴重脫節的,是生存的必備基礎;亦是這些,讓二連成了人人都想逃離的“閉塞小城”。
但蘇峰和李俊生卻格外珍惜這份穩定的工作,沒時間抱怨,他們甚至沒空去考慮這座城市的好與壞。為了弄懂車輛管係通路走向,下夜班後蘇峰獨自跑到練功場趴在車底琢磨,中午回到房間後,才發現褲子掛破了好幾個洞,手掌凍得像個饅頭,連杯子都拿不起來。
蘇峰技檢列車
從一線成長起來的李剛此時已轉做行政管理工作,但他仍堅持親手帶訓。“每次見到蘇峰和俊生他們,我都會臨時想出幾個考題請他們作答。空餘時間稍多時,還會布置實操作業讓他們練習完成。”李剛笑著說。
嚴苛的“老師”,終是聽聞捷報。2016年,呼和浩特鐵路局春季職工職業技能比賽中,蘇峰獲得車輛係統貨車檢車員組全能第一名;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春季職工職業技能比賽車輛係統貨車檢車員組全能賽上,蘇峰再次奪冠。其後幾年間,蘇峰先後榮獲全國鐵道團委“尼紅獎章”“全國鐵路勞動模範”“內蒙古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李剛(右二)組織學習業務知識
韌者篤行,韌則行遠。心無旁騖,終至所歸。
這一屆青工,也被稱為“黃金一代”。他們把寬敞的作業場作為施展抱負的人生平台,用手中小小的檢點錘譜寫了鏗鏘有力的青春樂章。
不棄微末,不舍寸功。
“相同的選擇”
如此艱苦的條件,如何能留住年輕人、培養好年輕人呢?這成了擺在李剛麵前的現實難題。
硬件設施落後?車間班子申請建成了現代化電教室一個、實訓練功車一台、車鉤模具和貨車輪對一條。
自然環境惡劣?由於土地沙化嚴重,綠植成活率低,車間班子近年堅持從50公裏外的牧區拉來肥沃土質種植。如今,車間有榆樹、丁香、刺玫等綠植4500餘株,成為“戈壁荒漠中的一顆綠珠”。
娛樂設施匱乏?車間建成占地200平方米的籃球場,在職工書屋增設各類圖書500餘本,定期組織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
李剛盡己所能地為年輕人提供了所有自己未曾享受過的福利,但年輕人到底是如何被留下來的?他們卻有著不同的回答。
牆繪
2018年,計喆峰從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畢業,以全係唯一被招錄的優異成績來到二連。
計喆峰滿懷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二連報到,麵前一座低矮破舊的三層小樓,二樓是員工食堂,三樓幽暗的過道兩側,便是計喆峰們被分到的宿舍。三個人一間宿舍,整層樓公用一間洗手間,沒有淋浴洗澡的地方。上述每一條對“富二代計喆峰”都應是不小的考驗。“他來咱們這兒幹嗎呀?明明什麽都不缺。”“他肯定待不久就要走了。”“家庭條件那麽好的人,一定吃不了苦。”背後的議論聲自計喆峰出現後便再未停止。
計喆峰不辯解。自2018年來到二連至今,4年間,計喆峰在工作中未出現一次事故。2019年,計喆峰接手二連運用車間團總支書記一職,麵對團支部台賬不健全、製度不規範、活動開展不順暢的現狀,他一手建立起完整的團員檔案。近幾年,團支部在安全生產、經營創效上不斷作出新成績,2022年5月,被共青團中央授予“五四紅旗團支部”。
入團宣誓
“我們支部共有團員81名,任意一位團員的檔案、基本情況,我都可以在一分鍾之內找到。這些是我一手建立的檔案,它們的位置早就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講起團支部的發展曆程,計喆峰一臉自豪。
幾年間,計喆峰對團的組織工作投注了大量的心血與熱情,那些質疑聲早已湮滅在時間的長河中,成為“當年”的笑談。
“二連是怎麽留住你的?”麵對這個問題,27歲的計喆峰感歎道:“在這裏,我學技能、學說話、學做人。在這裏,他們像是我的家人一樣幫助我、包容我,允許我試錯,允許我去闖。二連的環境是苦,但這裏,有世界上最寶貴的真心。”
今年,將是計喆峰在二連的最後一年。在青工實訓基地的鍛煉年限已滿,不久他將調回呼和浩特重新分配。即將離開待了四年的二連,那些曾經覺得他“很快就走”的哥哥們,卻在酒後摟著他的肩膀落了淚。
眼淚大顆大顆地砸在計喆峰的腿上,也砸進了他的心裏。“再重來一次,哪怕明知會吃很多很多的苦,我依然會堅定地選擇來二連。”計喆峰的眼睛裏亮晶晶的。
這四年,二連浩特的風帶著粗糙幹澀的沙礫,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刻下一圈圈年輪。
無數青工仿若一張白紙一樣來到這裏,曆練、成長,待到寫滿成就再各自離去。“說沒有不舍是假的。從二連走出去的每一位年輕人,都是優秀的、值得信賴的。不管他們人在哪裏,聽到他們都好,便夠了。我相信他們,無論在哪都能發光發亮。”李剛笑意盈盈,眼中卻全是不舍。
再見少年拉滿弓,不懼歲月不懼風。
離開?離不開
2021年入職的梁一晨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
8月,梁一晨等8人作為2021屆青工入職二連運用車間。滿院青翠,領導親和,同齡人眾多。他難以想象那些“一陣風刮過,床上、臉上全是沙子”的日子。
起初,他們隻覺得無聊。入路的前半年是學習時間,半年後通過考核方可定崗。工作並不繁重的學習階段,因為二連缺乏娛樂設施,“最大的樂趣便是去廣場租8輛碰碰車。”去得多了,老板甚至給他們辦了VIP套餐——坐二送一。
平靜又幸福的日子,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所打破。
2021年11月,二連浩特突發疫情。為了保障中歐班列的順利開行,二連運用車間實行閉環作業流程,將作業區隔離起來。由於人手不足,梁一晨等新入路員工不得不進入閉環作業,以實操帶學習。閉環實行30 14 7 9工作模式,即:在隔離區封閉作業30天,轉運至隔離酒店集中隔離14天,再經由7天居家隔離後,剩餘9天休息。
由於業務不熟悉,正常檢車一遍即可的流程,因為帶著新員工,時常要走兩遍。在經曆兩個閉環後,梁一晨終於上了手。
由於閉環來得突然,李剛總是格外擔憂,生怕“兄弟們”在閉環內受了委屈。每兩日便往閉環內各工長處撥個電話,每接通必反反複複嘮叨:“有沒有什麽需求和困難,一定要跟我說。一定要多關心身後的兄弟,環外有我們,遇到任何事都不要自己硬抗,在環內著急上火。”
於是,梁一晨們沒有來得及置辦冬日的棉衣,李剛協調了一批軍大衣和皮褲送了進去;環內吃得單一,李剛自費購買了一大堆吃食送至環內;在朋友圈看到李俊生8歲的兒子過生日,李剛第一時間購買了蛋糕送至其家中,向家人送去祝福與歉意;年夜飯時,手把手挑選物資,對接資源,將手把肉、燉牛排送至環內。因為他“當年吃過的苦,絕不會讓孩子們再吃一遍”。隔離酒店他一家家親自跑去,查看環境、問詢飯菜、協調入住隔離事宜。青工隔離入住後,他又自掏腰包送了一堆水果請誌願者代為分發。
縱然梁一晨由於進了閉環,已經許久沒見到自己同屆的朋友;縱然他在隔離酒店“待得快要發了瘋”;縱然他看著門上的鎖鏈,覺得自己像是個“被看管的犯人”。但一腔委屈,終是被李剛涓涓細流般的體貼融化了。他知道,李書記是真的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他知道自己的成長、付出,都能被看到、被珍視。
盡管事無巨細,閉環仍是改變了太多人的生活。由於閉環無法照顧家庭,李俊生的妻子不得已從藥店辭了職,畢竟“總要有一個人帶孩子”;計喆峰養的三隻貓,因為得不到好的照顧,瘋狂脫毛;李鵬宇異地戀的女朋友因太久無法見麵,已痛哭著提了三次分手。李剛雖然人在閉環外,但沒有一日是輕鬆的,壓力大到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隻能靠安眠藥入睡。
這所有的一切值得嗎?“值得的。”
作為歐亞大陸橋和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城市,2013年12月,由二連浩特發出的第一列中歐班列開行,進一步暢通中蒙俄經濟走廊。一列列中歐班列滿載國產汽車、機械設備等貨物,在二連口岸站集結,隨後開出國門、駛向歐洲,幫助更多中國製造廠商拓展海外市場。與此同時,俄羅斯亞麻籽等貨物搭乘中歐班列,經二連口岸站一站式抵達我國內陸,為糧油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連口岸站場一角
中歐班列拉著琳琅滿目的“國貨”和“洋貨”從二連口岸站不斷進出,昔日大漠驛站華麗變身為中歐班列“中通道”的重要節點,為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作出了突出貢獻。
青年們逐漸意識到,在偏遠的最北國門,自我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深度綁定,這裏不僅是實現夢想的作業場,亦是個人價值的試金石。誌之所趨,窮山俱海。他們正將個人夢想融入家國情懷,將個人奮鬥融入祖國的偉大事業中。
2013年12月中歐班列“中通道”開行至今,經二連口岸站進出境的中歐班列達9800多列,運行線路達50多條,國內始發城市輻射鄭州、成都、廈門等40多座城市,境外目的地覆蓋荷蘭、俄羅斯等10個國家60多個城市,商品涵蓋了輕紡產品、機器配件、通信設備等上百種,“鋼鐵駝隊”正以新速度適應新趨勢、融入新業態,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從絲路古道上的駝鈴陣陣到中歐班列的風笛長鳴,從國際聯運開通運行到口岸運量連破紀錄,北疆經濟帶上的二連浩特正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新節點,這座火車拉來的“斑斕之城”以獨特的魅力綻放著光彩。
“吹慣了二連的風,習慣了這裏淳樸的溫情,就再也離不開了。”李剛說。
來源:中國青年雜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提高網站排名的方法(百度SEO排名優化技巧與原因分析)...
網站優化排名難穩定原因及策略(分享穩定排名的策略)...